2009年后美國經濟的復蘇帶動了全球過去近十年的“超級大牛市”,然而這背后主要的推手是政府和企業部門杠桿率的快速上升。特朗普執政期間,一方面通過減稅政策刺激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,另一方面又簽署大規模的基建計劃來帶動經濟發展。雖然次貸危機后美國居民部門的杠桿率有明顯下降,但政府和企業“舉債”,是推動經濟重要動力,也是大的潛在結構性問題。
全球經濟弱復蘇遭遇疫情黑天鵝,但對美國經濟無需過度悲觀。全球發達市場正處在一個內生增長放緩,結構性矛盾突出,且政策空間狹窄,金融市場脆弱的環境中。在這種情況下,黑天鵝事件的沖擊更容易被放大。疫情對于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沖擊不會局限于短期,避險情緒的不斷發酵導致美債利率持續創下歷史新低。
但對于美國經濟不必過度悲觀,近期公布的數據均顯示了美國經濟的韌性,只要疫情不在美國失控,那么即便全球黃銅套需求下滑對美國經濟形成一定拖累,其影響也是可控的。
當前,市場的擔憂主要是疫情究竟對全球經濟有多大影響,同時,沙特掀起的“原油價格戰”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的恐慌,雖然目前市場已經走向極端避險交易模式(在美聯儲提前降息50bp的基礎上,市場仍預期3月議息會議會再降息75bp甚至100bp,這一危機情景下的預期已經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),但從影響主因和傳導邏輯來看,目前仍不足以引發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。